赠我江南春色 一枝梅

【文韩文/年表】寂寞阑干尚有情(下)

韩琦x文彦博

排版太垃圾了,凑合看吧


嘉祐八年(1063)

韩琦(56岁):昭文相任上。三四月间仁宗薨,韩琦为山陵使,进卫国公;扶持英宗即位,英宗继续给他加官进爵;拳打台谏与两府,脚踢太后和亲王,让英宗坐稳了皇位。

文彦博(58岁):二月,丁母忧。

  • 韩琦给文母写了祭文《祭文潞公太夫人文》,誊录全文于此:

    维嘉祐八年嵗次癸卯二月某朔某日,具官某谨遣门人陈谔,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鲁国太夫人之灵。惟灵早嫔君子,克谨妇道,闑内之训莫匪忠孝,有子逢辰,相吾大君。膚公盛德,世无与伦,勤哉奉亲,繄我贤相,晨夕旨甘,得谓荣养。享封大国,褕翟鱼轩,康宁寿考,五福之全。相君承顔,以惧以喜,请治于洛,归来乡里。慰我高堂,鼔钟笙簧,大期之及,怡然而亡。琦于相君,义则兄弟,何以致哀。是惟薄祭尚飨。

    翻了翻《安阳集》,这应该是韩琦唯一一次给非亲非故的同事的亲人写祭文。应该不是代写吧(应该)!什么“膚公盛德世无与伦”“琦于相君义则兄弟”,为什么你每次给文彦博写东西用词都那么有违人设……

  • 嘉祐七年,包拯卒。嘉祐八年三月,庞籍卒。

  • “先帝复生乃一太上皇”和撤帘事件太有名了不多赘述……(曾公亮:愕然.jpg)大多数时候人们提起撤帘事件似乎只是为了调侃韩琦霸道专权,但实际上他看上去并非对太后完全不屑一顾。后续英宗向韩琦抱怨太后待他无恩,韩琦的反应是劝导英宗尽孝,给予太后应有的尊重。从这点看来,韩琦一直以来都意在让曹太后和英宗按照母慈子孝的模子生长,当他俩的行为脱出这个礼法范式,韩琦会很强硬地给予纠正,他“厉声命仪鸾司撤帘”的行为(我个人认为)不是在针对曹太后,也和念不念旧情没有关联,完全是出于对封建儒家礼制的维护。《长编》嘉祐八年到治平元年之间,检索韩琦和曹太后博弈的部分非常精彩,相当能体现他的性格和个人作风。他就是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作毕生奋斗准则的那种人。如果国家机器有意识,应该会很喜欢韩琦这类人。

 

治平二年(1065)

韩琦(58岁):昭文相任上。两年间连上五表请辞,不允。搞了濮议,被司马光和吕诲狂喷。

文彦博(60岁):服阙,复判河南。四月,判永兴军。七月,除枢密使兼群牧制置使。

 

治平三年(1066)

韩琦(59岁):昭文相任上。

文彦博(61岁):枢密使任上。

  • 吗的,打下上面两行字的时候我be like:好配!

  • 《长编》记载了这一时期他俩的一些小故事。

    1.(十一月)夏人寇大顺,上问两府策将安出?宰相韩琦请留止岁赐,遣使赍诏责问。枢密使文彦博等曰:“如此则边衅大矣。”至引宝元、康定之丧师,以动上意。琦曰:“兵家须料彼此,今日御边之备,大过昔时。且谅祚狂童,岂可比元昊也?诘之必服。”上竟从韩琦议,遣何次公往使。朝退,二府以所论不同,各私相语。彦博谓其党曰:“渠自言料敌,且观渠所料。”逾月,次公还,以谅祚表进。上已卧疾,辅臣入问起居毕,琦扣御榻曰:“谅祚服罪否?”上力疾顾琦曰:“一如所料。”

    ……我直接幻视:政事堂议事,琦扣书案笑谓彦博曰:谅祚服罪否?

    2.(十二月)立皇子颍王顼为皇太子。帝既用辅臣议立皇太子,因泫然下泪。文彦博退谓韩琦曰:“见上颜色否?人生至此,虽父子亦不能无动也。”琦曰:“国事当如此,可奈何!”皇子始闻命,辞于榻前者久之。

    来看点感性小文和无情小玉。好配啊!好配啊!好配啊!

 

治平四年(1067)

韩琦(60岁):昭文相任上。正月英宗薨,神宗继位,沿用年号至十二月末。韩琦为山陵使。十一月,辞相,本判相州,因边事起,判永兴军兼陕西路经略安抚使。

文彦博(62岁):枢密使任上。向神宗进谏“兵者大事,不可轻言”。维稳爱好者文潞公在兵事上的主张几十年如一日。

  • 是年,王陶狠狠弹劾了韩琦和文彦博。

    《长编拾补》的记载非常有意思,王陶首先弹劾韩琦曾公亮不押班,搅得中书不宁,吴奎因此弹劾王陶,于是王陶反咬,从吴奎牵连到文彦博。王陶认为:吴奎先开始“附会彦博”,而后“见韩琦方立党以倾彦博”,文彦博的话语权被韩琦挤兑因而对吴奎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便转头意欲翻文彦博的结党黑料以写弹章“结媚韩琦”。吴奎倒没有这么投机,但韩文势力倾轧看样子确有其事。妙就妙在他俩表面的平衡维持得很不错,本缺德乐子人还是要说谢谢王陶,不然就没有下面这段精彩小故事了:

    《长编拾补》卷一:陶为人隽利,眉目疏秀,美书翰,惟性卞急,色厉而内荏。初事韩琦甚谨,故琦深器之,骤加拔用。阴知上不悦执政之专,既为中丞,谋易置大臣,虚次相以自拟。陈荐密劝琦备陶,琦不信,陶果劾奏琦。初,建东宫,英宗命以蔡亢为詹事,琦因荐陶,文彦博私谓琦,盍止用亢,琦不从,遂并用二人。及琦为陶所攻,彦博谓琦曰:“颇记除詹事时否?琦大愧曰:“见事之晚,真宜受挞。”

    真是风水轮流转啊(那种语气)。

  • 十一月的绥州事上,韩琦文彦博政见相左。

    《长编拾补》记载,先开始种谔擅自发兵取绥州,受到处分,此时宋廷在犹豫要不要把绥州还给西夏以修旧好。而此时西夏人诱杀了宋军,率先开战,韩琦认为西夏骑脸挑衅,原本绥州可守可弃,现在这种情况就不能弃了。至熙宁元年,西夏国力不济,李谅祚打不赢就求和,不久便病逝了。“琦因奏:当此变故,尤非弃州之时。枢密使文彦博、吕公弼耻于中变,督促弃州如初。琦亦条陈不已。”,但神宗让韩琦去和下属商量这个事,最后也采用了韩琦的建议。“耻于中变”大概是碍于大宋的面子的意思,也就是把种谔自作主张拿下的地盘还回去、修好如初的思路。韩琦对西夏的态度也是几十年如一日:能打就不放过,武德非常充沛。

 

熙宁元年(1068)

韩琦(61岁):回朝,任昭文相。十二月,判大名府、河北路安抚使。

文彦博(63岁):枢密使任上。

 

熙宁三年(1070)

韩琦(63岁):辞河北路安抚使。大名府任上。

文彦博(65岁):枢密使任上。

  •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参知政事,十月富弼外任,举荐文彦博为相,但这个建议并不意外地没有被神宗采纳。文彦博请辞枢相,神宗不允,猜测是留他异论相搅的。于是开始了漫长的和王安石吵架的日常。

  • 熙宁三年青苗法出台,按照《长编》的记载梳理一下韩/文相关时间线:二月初,韩琦上书请罢青苗法,二十一日王安石把韩琦的奏疏扔给条例司(曾布)逐条驳斥。此时神宗下诏暂停执行青苗法,新党不同意,僵持到二十四日,韩琦因为谏言没被采纳,请辞河北路安抚使,只任大名府一路的职务,获准。三月初,条例司的驳文出来之后,韩琦二次申辩,王安石不予理睬。于是文彦博向神宗陈述青苗法之害,神宗说他派人(两个太监)看过了没啥问题,文彦博:“韩琦三朝宰相不信,而信二宦者乎!”但神宗不予置评。四月,王安石扳掉时任御史中丞的吕公著,因为语涉韩琦功高震主且过于露骨,韩琦请知徐州,四上表章,神宗下谕安抚,于是韩琦仍然留守大名府。

  • 一则虽然跟韩琦没什么关系但因为他俩名字同框了(?)所以我捞过来记录一下的小故事:何郯(就是庆历五年弹劾文彦博但被文彦博美酒美人笼络搞定了的那位)致仕,神宗薄待他,仅提举成都府玉局观。何郯当御史期间不仅弹劾过文彦博,后来还说梓州地震是因为臣盛君衰(时韩琦为相),内涵了韩琦一把,并媚合上意意欲起复王陶。文彦博权当做没这档子事,认为何郯都退休了,神宗应当善待老臣,这个宫观使给得有点侮辱人了。神宗没有采纳文彦博的建议。

  • 韩琦在青苗法上碰了钉子后就没再对新法发表什么看法了,此后两年他一直在大名府工作,期间想回相州,未果,直到熙宁六年二月才去了相州。而文彦博还在十分积极地抗争,反对了所有新法,提出兵制不能轻易更改、用人贵在平淡,一边抗争一边请辞,一直奋斗到了熙宁六年。

  • 熙宁四年诞生了文彦博的名言“非与百姓治天下也”,不知道为什么长编那段原文复制不上来(太怪了太怪了),但总之还是得浅浅给文潞公挽回一下形象:联系上下文他意思是办事的是公务员不是老百姓,士大夫“不悦”了谁给你好好办事?这话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当然我觉得当时在场的文彦博、王安石、赵顼三个人应当没有一个不明白这个道理,各有选择罢了。


熙宁五年(1072)

韩琦(65岁):大名府任上。上七章请判相州,神宗不允。

文彦博(67岁):枢密使任上。三月,坚求外补,神宗同意于熙宁六年同天节后外补。虽然是熙宁年间在枢密相任上的最后一年,但非常敬业地履行了职务,每个月都要和王安石吵两架,反对了全部的新法。

  • 此年三月,富弼于洛阳致仕;六月,曾公亮致仕;八月,欧阳修薨;十二月,陈升之拜枢密使。

  • 捋了一下文彦博这两年的经历,salute!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和他同时代的人死的死退的退就他一个留在汴京,加上他资历确实老很方便杠人(也确实跟王安石合不来),他整个人都暴躁了起来。唐垌弹劾王安石的奏折里写“自文彦博以下皆畏安石”“今大臣外则韩琦内则文彦博冯京”,旧党视角来看他是有点力挽狂澜的架势,幻视三十多年前的谏官韩琦(发疯版)。

  • 与文彦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几年的韩琦,虽然每次上辞表都被驳回听起来也不怎么舒坦,但生活还是相对闲适的,也写了不少诗,比如《壬子寒食会压沙寺二首》。压沙寺是大名府挺有名的景点,盛产梨,据说有梨园百顷,清明前后梨花盛开估计非常好看,经常有官员在那边宴饮聚会,《安阳集》中也有几首赏梨诗。韩琦在那造了个雪香亭,我之前一直以为是说雪里寒梅的,现在看来可能是取的“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熙宁六年(1073)

韩琦(66岁):二月二十八,移判相州。多次上章请求致仕,神宗不允。

文彦博(68岁):四月二十六日,出判河阳。悠游唱和,关心民生,岁末奉旨祈雪。

  • 此年,韩琦文彦博有诗唱和。

    文彦博《诗寄相州韩魏公侍中》(并序):

    某顷陪高躅,常议攸居营水竹之清虚,较相洛之优劣,莫如韩乐,宛在邺中,近缘幕客之来,颇诧府朝之盛,陪后车而弗及,随飞盖以无由追,惟绪言形于善谑,辄成拙诗一章:

    鼎邑从来事足夸,冰台近岁景尤嘉。天平峰秀堪图画,昼锦堂高可宴衙。新表门闾通德里,旧栽桃李相君家。仍闻降志相希慕,林下时乘洛样车。

    韩琦《次韵答判河阳文潞公述相洛所居之胜》:

    玉碗高居众所誇,三川推甲一何嘉。前兼胜势韩王第,右枕名区洛尹衙。此宅吾乡聊庇族,悔违公语卜邻家。纵思却作招来户,脚重难营老小车。

    服了你俩,双双退二线了还要暗含凡尔赛地互相吹捧,真诚中透着一丝客套客套中带着三分虚假……文彦博我劝你也速速分寄一枝红梨杖给韩琦,你这样邀请他跟你做邻居毫无诚意!(好吧也许你本来就毫无诚意)

 

熙宁七年(1074)

韩琦(67岁):知相州,请致仕,神宗不允。

文彦博(69岁):四月,移判大名府。

  • 一个拿他俩在大名府的处事风格互相拉踩的小故事。《邵氏闻见后录》载:

    韩魏公、文潞公先后镇北门。魏公时,朝城令杖一守把兵,方二下,兵辄悖骂不已,令以送府。公问兵:“实悖令否?”曰:“实。”曰:“汝禁兵,既在县有役,则有阶级矣。”即判送状,领赴市曹处斩,从容平和如常时。众见其投判笔,方知有异。潞公时,复有外县送一兵,犯如前者。公震怒,问虚实。兵以实言。亦判送状处斩,掷其笔。二公之量不同:魏公则彼自犯法,吾无怒焉;潞公异禀雄豪,奸恶不容也

  • 结合这个小故事,放一段韩琦/强至锐评文彦博……太他吗好笑了……强至问的和韩琦答的……每一句都很好笑……

    《韩忠献公遗事》载:

    公论近世宰相,独许裴晋公,本朝惟师服王沂公。又尝云:“若晋公点检著亦有未是处,君子成人之美,不可言也。”不知公摘晋公何事,恨未闻之。或问公威克、厥爱、允济如潞公,临大事全是威何如?公曰:“待威而后济者,亦是也。”然有不须威而能济者,观公意,岂以德不足者,必待威以立事耶?古人谓雕鹗,百鸟望而畏之;鸾凤百鸟望而爱之。其服则一,其品固相远矣

    雕鹗怎么你了呢!凭什么看不起鹰形目!一爪子下去就是一撮孔雀毛呢!

  • 引申出一个文彦博狠狠支棱起来的小故事。《邵氏闻见录》载:

    韩魏公留守北京,李稷以国子博士为漕,颇慢公。公不为较,待之甚礼。俄潞公代魏公为留守,未至,扬言云:“李稷之父绚,我门下士也。闻稷敢慢魏公,必以父死失教至此。吾视稷犹子也,果不悛,将庭训之。”公至北京,李稷谒见,坐客次,久之,公着道服出,语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

    喜欢我望而畏之鹰形目吗韩魏公(dbq)且据《归田录》《温公续诗话》等书载,韩琦初罢大名府时常常被职场新人怠慢,郁郁不得志,还曾经写诗“花去晓丛蜂蝶乱,雨匀春圃桔槔闲”,“时人称其微婉”。(微婉,好吧!这确实有对比才有伤害啊哈哈哈哈哈哈啊)

    不过韩琦倒确实经常跟欧阳修互诉一些政治上的烦恼,先前庆历新政失败他被贬扬州时也时常与欧阳修有书信往来互相安慰。文彦博跟欧阳修看着是不太熟。

  • 这年文彦博请韩琦为《村田歌舞图》摹本跋尾,两人有诗书来往。

    文彦博《寄相州侍中韩魏公》:

    向在三城,退公多暇日,玩法书名画以为娱乐,内韩晋公村田歌舞图及颜鲁公防尾,虽得蒲中摹本,其实颇类真迹,今再来大名,屋壁间覩公之书,正与颜类,觊得公之数字防尾,以光前迹,是所愿也,非敢望也,兼成小诗借以干泽:

    晋公名画鲁公书,高出张吴与柳虞。幸得魏公挥宝墨,缘公楷法亦颜徒。

    文彦博自己给写的跋尾《题韩晋公村田歌舞图后》:治世舒长日,田家事力苏。干戈久不识,箫鼓共为娱。浊酒行无算,酡颜倒更扶。将求太平象,此是太平图。

    韩琦《次韵答文侍中寄示韩晋公村田歌舞图颜鲁公跋尾仍使题于后》:

    韩画颜书世绝珠,铃斋时足奉驩虞。跋题应命诚羞涩,不是跳龙卧虎徒。

    诚羞涩……笑死谁了……

    他俩唱和每次内容排场都搞很大,倒也不见得多走心。这年文彦博跟很多人有唱和,还写诗给王拱辰怀念洛阳,正如次年他又写诗表示想回洛阳养老……

 

熙宁八年(1075)

韩琦(68岁):知相州,请致仕,不允。复改永兴军节度使、京兆尹再任,未及辞谢而病重。六月二十四,逝于相州任上,享年六十八岁。神宗亲书碑文,篆其首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谥忠献,赠尚书令,配享英宗庙廷。

文彦博(70岁):大名府任上。尽忠职守的同时唱和游玩,怀念怀念洛阳,研究研究草药医疗。六月韩琦逝世,作挽词。

  • 文彦博《尚书令魏国忠宪韩公挽词二首》:

    (其一)平生投分比金兰,莫逆论心最岁寒。唱第枫宸陪骥尾,秉钧槐府并貂冠。潘阳事契常脩睦,相魏亲邻正讲欢。冰井台边星陨后,百身何赎但汍澜。

    (其二)出入三朝共,周旋四纪同。论交最知我,经世独推公。观水惊川逝,升堂失栋隆。悲怀与声泪,远寄绋讴中。

    (其三)三朝光辅致升平,九叙咸熙入颂声。独运鸿钧成大业,亲扶英主继重明。圣贤自昔推同德,忠献于今重易名。清庙已闻从配飨,哀荣不独在佳城。 

    看吧他俩就是让人感到非常塑料的时候又意外地觉得好像还是有那么点交谊的……什么“论交最知我”,文潞公你的情深相国呢!(懂了庞籍走早了是吧)看文彦博频频提到他们共事三朝,大约也是有一些自悲之感吧。

    不过整理到这里的时候正在听《一等轶闻》,还是要感慨一句活太久了也挺难的。虽然他俩估计不大想跟对方眷属终成,只能算是一种被迫相看到老、政斗斗出了感情,但后来又几经起落亲历更残酷的党争的文彦博来说未尝没有半分“流离无数个良辰”的意思。他确实过得很自在很快活,但也是没得其他选择。别为难自己,挺好的。

    *注:我主要看的是嘉靖五年刻本的文集,这本里的挽词止两首,其三是没有的。但我从其他途径做确认的时候发现四库别集收录的集子里有三首,看内容除了韩琦也没谁了,就一并放上了。标题那个“宪”是文集印的,我怀疑刊错了,但也不知道是不是当时二字通用,本文盲决定不追究了随它去吧。

 

熙宁九年(1076)

韩琦:已故。

文彦博(71岁):大名府任上。寒食,游压沙寺,见雪香亭,作诗缅怀韩琦。

  • 文彦博《寒食游压沙寺雨中席上偶作》:

    (其一)魏公前岁朝真去,寂寞阑干尚有情。莫道甘棠无异种,至今留得雪香名。

    (其二)沙路无泥地侧金,满园香雪照琼林。一枝带雨樽前看,还是去年寒食心。

    去年寒食你也在这玩吗,那去年在雪香亭你也想着韩琦吗?听起来很离谱,但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了“玉容寂寞泪阑干”(文潞公对不起)

 

此后(以笔者在历史文献方面稀烂的检索能力而言)文彦博再未在文字中提及过韩琦。《老学庵笔记》载,“韩魏公罢政,以守司徒兼侍中、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公累章牢辞,至以为恐开大臣希望僭忒之阶。遂改淮南节度使。元丰间,文潞公亦加两镇,引魏公事辞,卒亦不拜。”元祐五年朝中再论韩琦定策之功,按《东都事略》载,此次议功是因为韩忠彦等人不满文彦博屡次不言韩琦功事,认为这是一种打压韩琦、掩盖功勋的行为;按《长编》载,事后文彦博不自安,求去。

《邵氏闻见录》记载,元祐年间文彦博曾感慨:“人但以某长年为庆,独不知阅世既久,内外亲戚皆亡,一时交游凋零殆尽,所接皆邈然少年,无可论旧事者,正亦无足庆也。”忽然想起文彦博在治平四年感叹过的“人生至此”。不知道文彦博说着这句话时脑子里都过了哪一些人,不过第一个估计不会是韩琦。韩琦和文彦博大约只会在一种情况下头一个想到对方,即在朝临大事的时候。剩下的念想只被分散在大雪里,分散在新建的亭台院落里,分散在他人的话头里,分散在孙辈的影子里。文彦博也许确实会想念韩琦,在知交零落的晚秋,在唯梦闲人的夜半时分,在年复一年梅花盛开的时节。

 

【韩琦/文彦博年表 终】

 

***彩蛋:

1.[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七章:“韩魏公声雌,文潞公步碎。相者以为二公若无此二事,皆非人臣之相。”

2.韩琦和文彦博哪年成的亲家?

看到同好评论里问他俩哪年成的亲家,好问题,我也不知道,遂考之。失败,推不出具体时间,不过还是能稍微找到点东西,一并记下。

[清]陈梦雷《明伦汇编闺媛典闺福部》载:

韩治妻文氏

按挥麈前录,韩循之奉常治之妻,鲁国太夫人文氏潞公之孙、魏公之孙妇、仪公之x妇、吕惠穆之外孙、鲁简肃之外曾孙、吕文靖之曾外孙,身见其子肖胄为枢密,婿郑亿年为资政殿大学士仪同执政,他子与孙俱被饰擢。寿逾八秩,妇人中罕有,唐张延赏苗夫人可俪之也。[鲁简肃之外曾孙吕文靖之曾外孙二句原本疑有误]

从这个记载看来文彦博的这位孙女很长寿,活了八十多岁,见证了儿子和女婿的飞黄腾达。郑亿中是1107年中进士,绍兴十年即1140年任资政殿学士,如果“身见……寿逾八秩”的记载属实,我按八十五折中计算,文氏最早应当在1055-1060年(嘉祐五年)之间出生。而韩肖胄生于1075年(熙宁八年),两相推断,韩治和文氏最有可能于熙宁年间成婚。熙宁六年文彦博出外补,与韩琦有唱和,和两府同事期间的关系相比看着轻松太多了,有钱有闲的,结合一下文彦博写的挽词,我猜应该在熙宁八年及以前吧,至于哪年定亲的那是真不知道了。韩治本人元祐二年第一次出现在长编之中,宋史他附在韩琦传后,材料不多,没有找到太有价值的。细则仍旧待考。

3.强至锐评文彦博雕鹗(大概率也是韩琦的意思),个么再来一段章得象锐评壮年韩琦富弼看个乐子:

《邵氏闻见后录》载:庆历中,富郑公、韩魏公俱少年执政,颇务兴作。章郇公位丞相,终日默然如不能言。或问郇公:“富、韩勇于事为何如?”曰:“得象每见小儿跳踯戏剧,不可诃止,俟其抵触墙壁自退耳。方锐于跳踯时,势难遏也。”

 

***蓝本与参考资料:

申利《文彦博年谱》某校硕士毕业论文

宗风奇《韩琦年谱》某校硕士毕业论文

《续资治通鉴长编》忘记哪弄的word了 版本不详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同上 版本不详

《宋史》同上 版本不详

《安阳集》张士隆明正德九年刻本

《文潞公文集》王溱明嘉靖五年刻本

其他笔记引述见文本。

评论(8)
热度(32)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林徵 | Powered by LOFTER